在大家垄上15周年的活动中,恩施州利川市毛坝小学的留守儿童代表刘玉玲小朋友,通过垄上频道说出了自己的心愿——希翼爱心人士捐赠图书给他们,帮毛坝小学中心校区的1400多名孩子和6个教学点建属于自己的图书馆。
大山里的孩子 渴望点亮读书梦
毛坝小学,位于国家级贫困县利川市的武陵山脉下,现有完全小学1所,教学点6个,服务于毛坝镇的14个行政村。刘玉玲是604班的一名学生,她的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了,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在照顾她们三姊妹。平时,读书是她感到最幸福的事。
2012年,大家垄上频道发起的“垄上冲锋号”湖北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,就帮刘玉玲等一万二千多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心愿。谈到自己喜欢的图书,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。
毛坝小学学生刘玉玲:就像山里的蝴蝶,可以获得这些常识。
毛坝小学学生王璐:通过图书,知道美国有什么风俗,英国风俗。
图书:留守孩子最好的伙伴
10多岁的年纪,原本应该有父母的陪伴。不过,在毛坝小学的1495名学生中,近六成都是留守儿童。他们的父母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,远离家乡到外面打工,每年只能回来一到两次。
毛坝小学 学生 王璐:我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不是很长,不会这么多的交流。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,但不会知道。
毛坝镇山大人稀,交通不便。很多在外打工的父母,会格外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。通过大家的调查,604班的50名学生中,只有不到一半的家长会给孩子购买课外书籍。
孩子们平时吃、住都在学校里,看起来和同龄人没有两样。不过,他们也向往大山外面的世界。图书,就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。
图书,是孩子们学习之外的好伙伴。同时,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培养,常识的丰富,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由于学校里的图书量少,每个班级都需要排队借书。每个星期的图书阅览日,是刘玉玲和小伙伴们感到最幸福的日子。她说:“我觉得书也是很好的伙伴,爸爸妈妈出去打工的早,无聊的时候看书,增长常识。”
跟刘玉玲一样,毛坝小学的1495名学生,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,那就是学校里的图书能更加丰富,让看书不再成为难题。
两个图书馆:书籍过时书源紧缺
随着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,很多乡村小学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。但像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建设,依然严重不足。尤其像毛坝小学,地处边远山区,学生借书难已经成为普遍的问题。
覃熙,毛坝小学副校长,负责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和整个学校的图书管理。她说,学校现有两个小型图书馆,由于学校教室比较紧张,老图书馆是用闲置的门卫室改建的。
这个老图书馆有藏书一万多册,但绝大部分书籍都已经过时,残损的书籍也比较多。现在的小学生比较喜欢看绘本和图画等,这里的图书已经不适合孩子们阅读了。
去年,在社会爱心力量的帮助下,毛坝小学建起了一个新的图书馆,里面有3600多册全新的图书,不过这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学校1400多名学生的需求。
新图书馆的面积有40多平方米,一次最多只能容纳40名学生。同时,新图书馆还存在书籍更新慢的问题。
按照教育部确定的标准,一类小学人均藏书30册、二类小学人均藏书15册。毛坝小学作为农村小学,人均藏书应该达到22425册,但现在仍有近20000册的缺口。毛坝小学每年都会拿出一定比例的公益经费添置图书,但每年只能增加一千册左右。
谭校长说,资金紧缺,成了制约学生提高阅读量的最大瓶颈。除了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,学校也希翼通过汇聚社会资源,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图书。学生们渴望多读书,可乡村小学的图书资源有限,这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。在毛坝小学,还有6个附属的教学点,分布在毛坝镇的大山里面,那里的条件更加艰苦。教学点的孩子们课外生活是怎么样的,他们能不能看到图书呢?明天的《垄上行》带您走进大山,听听这些孩子的心声。
(记者:李磊杰 廖程帆利川台:杨大启)
垄上农学院
垄上行
云上垄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