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地托管 乡亲农田有专人耕种
快过年了,在外忙活了一年的乡亲们,已经在盘算着回家跟自己的妻儿老小如何团聚过大年了。在广东打工的襄阳市襄州区乡亲王师傅,今年回家不仅是要和家人团聚,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,把自家的田托管给别人,让别人给他“打工”。王师傅刚回老家没多久,准备种他家地的人就找上门来了。
“你看大家目前在搞药材的种植大家希翼把你的土地托管给大家,一年收益在2000-5000块钱一亩,你看怎么样?”这可是“天上掉馅饼”啊,把托管土地给别人种,自己当起了“甩手掌柜”,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。
王师傅今年40出头,在外打工有十多年了,家中的地都是父母在打理,由于种植的是传统的玉米、小麦,这几年因为天气不好收益并不高。王师傅师傅说:“种地是靠天收,前两年干旱根本就值不了钱,种包谷都贴本种,都只是保本,天干的时候还贴钱。”
“在家种田效益低,无奈外出寻高薪,家中还有老父母,种田劳累不省心”。这也是古驿镇种田农民的真实写照。2016年底,襄阳市襄州区供销社想了个办法,将这里农户的地集中起来托管给了一家药材企业。
土地托管后,相比以前种玉米和花生,现在种旱地中药材每亩收益是之前的2-3倍,可以达到每亩3000-5000元不等。农户托管出去的土地,还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在企业打工增加收入。
土地“托管”有讲究
襄阳市襄州区供销社吴主任先容,托管是不同于流转的,是在不改变农民种田意愿的前提,实现下增产增收。
“不改变农民种田意愿,进行土地托管”,说直白点,“土地流转”是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给大户、企业,大户或企业支付给农民土地流转金,这个一般是固定的;如果遇到有钱、任性的大户或是企业,只拿地不种地,每年流转金照付给农民,这虽然不违背流转规则,但是不符合国家的农业政策。而土地托管,是必须依照农民的意愿去种地,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农户和农业服务企业按合同分成,这样农户的实际收益远比土地流转来的多。
那农户如何进行土地托管?收益如何取得?这些托管了地的企业,他们又是怎么赚钱的呢?
在襄阳市襄州区下涂村,一直以来种植的是小麦和玉米,2016年底,全村有4000多亩的土地进行了托管,这让种了大半辈子田的司应斌,舒了一口气。司应斌说:“我家有20亩田,去年托管给他们托管企业里了,现在省工省力了,他们管种管收,大家老的腾出来能打个工,一个月4、5千块钱。”
司应斌算了一笔账,自己把土地托管后,每年每亩在化肥、种子、机耕、收割、抗旱等工作中可以节省130元,反过来受聘参加田间管理增收100元每天,不再搬运、晾晒、存储粮食、节省了劳力,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,粮食收成相对稳定,而且还能打工挣钱。
那农民手中的土地是如何托管出去的呢?
首先需要村委会做好土地的整合工作,在确保耕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向农民要地,土地集中后村委会与社会化农业生产企业签订监管托管协议,农业生产企业再给农户签订协议提供种植需求并获得收益,同时收取一定的“保姆式”服务托管费用。
襄阳某农业服务企业负责人冯世跃先容:“大家企业每亩还给村集体4块钱的服务费用,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,一亩地大家企业可以赚60块钱。”
冯世跃说,之所以能赚钱是因为大规模种田后,种子、化肥、技防、收割都比单个农户自己搞种植的成本要低得多,同时向农户收取夏、秋两季全程托管费用670元/亩,超产部分由农户与托管企业1:1分成。
乡亲们是不是也觉得土地托管不错呢?这个办法是去年从山东引进的,目前襄州区在做示范,如何推广还得看襄州乡亲对这项做法是否买单。
(记者 段晋涛 黄蕊 襄州台 任伟)
《垄上行》记者报道
垄上农学院
垄上行
云上垄上